7月20日上午9点30分,伴随开市锣声的响起,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寒武纪”,科创板股票代码为“688256”)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第一家AI芯片制造企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黄红元,区委副书记、区长曾劲,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天石出席上市仪式。
本次发行价格为64.39元/股,发行股票数量为4010万股,募集资金净额25.8亿元。所募集资金将用于新一代云端训练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云端推理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及系统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3月,主营业务是应用于各类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中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为客户提供丰富的芯片产品与系统软件解决方案。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以及与上述产品配套的基础系统软件平台。
自公司2016年创立以来,寒武纪已获得5轮融资,募集资金超过45亿元。背后VC/PE阵容豪华,投资方包括元禾原点、阿里创投、联想创投、科大讯飞、国风投、招银国际、中金资本、国科投资、越秀产业基金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和知名投资机构。
寒武纪至今仍未盈利
自2016年3月成立以来,寒武纪先后推出了用于终端场景的寒武纪 1A、寒武纪 1H、寒武纪 1M 系列芯片、基于思元 100 和思元 270 芯片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产品以及基于思元220芯片的边缘智能加速卡。目前产品体系其实已覆盖云端、边缘端的智能芯片及其加速卡、终端智能处理器 IP,快速完成了云、边、端三大场景的布局。
招股书提到,寒武纪 1A、寒武纪 1H 分别应用于 “某” 全球知名中国科技企业的旗舰智能手机芯片中,已集成于超过 1 亿台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终端设备中,根据此前的诸多公开信息,这家 “某” 企业显然是华为,华为曾在旗下手机处理器麒麟 970、麒麟980上集成寒武纪的 NPU IP,不过后来开始转向采用自研的“达芬奇架构”。
独角兽的营收情况如何?2017年、2018年、2019年其营收分别为784万、1.17亿、4.4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的净亏损分别为3.8亿元、4104万元、11.78亿元。2020年一季度,寒武纪营收1155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8.91%,公司称主要系从华为海思取得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收入同比下降较大,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司的营业收入产生了一定影响;寒武纪预计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为8200万元至8600万元,预计同比下降约12.24%至16.32%。
另外,2020年一季度寒武纪净利润亏损1.08亿元,并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2.3亿元至-2.1亿元,其亏损主要原因均为公司研发投入大幅增加。
根据招股书,截至2019年底,寒武纪拥有研发人员680人,占员工总人数的79.25%。除强大的科研团队,寒武纪首席技术官梁军出身华为,曾就职于华为海思半导体公司。
从2017年到2019年,研发费用分别为2986.19万元、24011.18万元和54304.54万元,其中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80.73%、205.18%和122.32%,连续三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100%。
寒武纪从供货华为变为竞争对手
2016年,寒武纪由陈云霁和陈天石两兄弟创立。两人都是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而陈云霁还曾是国产通用CPU龙芯的研发成员。成立当年,寒武纪便推出了旗下首款AI处理器寒武纪1A。
当时AI芯片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华为与寒武纪的合作,让这家初创企业吸引了不少外界关注。2017年9月,华为发布了麒麟970手机芯片。与之前的产品不同的是,麒麟970专门设立了一个AI硬件处理单元NPU来处理海量的AI数据。而这个NPU就是来自寒武纪1A的授权;在2018年8月发布的麒麟980,也搭载了第二代名为寒武纪1H的人工智能NPU。
华为的订单,支撑起了寒武纪早期的业绩。寒武纪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公司终端智能处理器IP许可销售收入分别为771.27万元、1.1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8.95%、99.69%。
但双方的合作在2019年迎来变数。2019年6月,华为发布了麒麟810,这次内置的NPU不是来自寒武纪,而是采用了华为自研的达芬奇架构。
有相关人士指出,华为早期在麒麟芯片上使用寒武纪,更多是权宜之计。麒麟970的发布时间刚好稍早于同样内置独立AI芯片的竞争对手苹果A11,这也让麒麟970抢先占有了“全球首款内置独立NPU的智能手机AI计算平台”的名号。实际上,华为官方一直以来也并未对与寒武纪的合作有意宣传。
对于华为而言,一家一直崇尚自研能力的企业,在AI芯片和应用这个市场广阔的赛道上不可能不去树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华为由寒武纪的客户转变为竞争对手的根本原因所在。
实际上,除了华为之外,目前虽然也有国内手机厂商在尝试自研SoC芯片,比如小米、OPPO等。但在自研SoC芯片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还是会大规模采用高通、联发科等芯片企业的产品。而这些专业的手机芯片供应商都选择自研NPU,这让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收入面临极大的挤压。
在2017年的一次发布会上,寒武纪CEO陈天石曾提出公司的发展目标:“3年内占领10亿智能AI终端,占领中国云端高性能芯片1/3市场份额。”10亿智能AI终端的目标,目前来看要落空了。
寒武纪能否撑起千亿市值?
“实事求是地说,寒武纪很有价值,但并不值千亿市值,股民需谨慎。”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说。
刘兴亮认为,寒武纪在商业化上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华为从合作到走向竞争后,再难寻找到这样的优质大客户。目前其缺乏市场化的客户,很多业务依赖政府或者关联机构。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容也撰文指出,当前寒武纪的千亿市值过高。半年前,《2019 胡润中国 500强民营企业》榜单中寒武纪的估值还只有160亿元,这意味半年后其市值是此前的6倍。而无论从AI芯片的市场规模增长,还是寒武纪的营收增长上来看,这个市值都显得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