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斯效应是怎么来的?在几十年前,美国祖孙三代炒股的戴维斯家族发现的这个效应,所以这也是这个效应的由来,具体指的就是:一边是以银行保险股和周期股单边上涨,一边是创业板高市盈率股暴跌。
戴维斯1950年买入保险股时PE只有4倍,10年后保险股的PE已达到15倍至20倍。也就是说,当每股收益为1美元时,戴维斯以4美元的价格买入,当每股收益为8美元时,一大批追随者猛扑过来,用“8×18美元”的价格买入。由此,戴维斯不仅本金增长了36倍,而且在10年等待过程中还获得了可观的股息收入。
一招鲜,吃遍天。斯尔必?库洛姆?戴维斯38岁时辞掉了纽约州财政部保险司的官职,拿妻子的5万美元投资股票,专攻“被分析师遗漏、被经纪人忽略”的、他称为“母脉”的领域——保险。
无论股市潮起潮落、行业热点如何变化,他都像一辆有轨电车,始终在保险行业的轨道上行驶。如果美国的保险股价格过高,他就投资日本的保险股。凭借勤俭节约的作风和长期投资的战略,运用最基本的保险股投资组合,一步一步创建了戴氏王朝。45年后,5万美元的种子,长成了9亿美元的参天大树,增长了1.8万倍。
在市场投资中,价格的波动与投资人的预期关联程度基本可达到70%-80%。而不断抬高的预期配合不断抬高的PE定位水平,决定了价格与投资人预期之间的非线性关联关系。以前这个现象被称作市场的不理性行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市场的理性短期预期导致的自发波动。也可以称作“戴维斯双击效应”。
双击策略其实很简单:以低市盈率买入潜力股票,待成长潜力显现后,以高市盈率卖出,这样可以尽享EPS和PE同时增长的乘数效益。双击并非戴公独创,事实上很多投资家都有类似策略,但是戴公却神乎其技,凭此名满天下。双击和巴老“永恒价值”相比,显然世俗化了很多,但是对于新兴市场的投资者,或许双击更实用一些。 双击把买入价格放在企业质量之前,强调低市盈率,其实暗含了很多安全边际的保护。对PE提高的期待使得不会轻易陷入“雪茄烟蒂”的陷阱。
卖出策略提醒投资毕竟不是婚姻,再长的持股期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离场。戴维斯坚持的操作很简单,以10PE买入每年增长10-15%的公司,五年后市场会给这公司更高的预期,便会以13甚至15PE买入,此时戴维斯卖出,其获利率是相当客观的。 相反,很多人以30PE买入期望每年增长30%以上的所谓成长股,六年后的获利率只有前者的一半不到。
因为在成熟的经济体,期望一个公司每年保持3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率,以摊薄其PE水平的难度是很大的。 1 ,1.2, 1.4 ,1.6, 1.8 ,2.5, 3.5 ,5 10 倍PE 10 12 14 16 18 (此时的价格很可能在12元) –转折 20PE*2.5元=50元—100元 即由12—50元–100元,获利4倍–8倍, 而净利润只是转折性地由10%/年增长到40% ,同时双击中的PE变成了20,即戴氏双击的高获利度在于其 PE的大幅提高,而净利润的拐点大幅增长即是催化剂。戴维斯双杀与双击策略相反,为从双高到双低的负循环过程。
戴维斯效应,就是有关市场预期与上市公司价格波动之间的双倍数效应。也就是说当一个公司利润持续增长使得每股收益提高,同时市场给予的估值也提高,股价得到了相乘倍数的上涨,这就叫戴维斯双击;相反,当一个公司业绩下滑时,每股收益减少或下降,市场给予的估值也下降,股价得到相乘倍数的下跌,这就叫戴维斯双杀。
公式:股价P=每股收益EPS*市盈率PE
比如,A公司2017年股价20元,每股收益2元,市盈率10PE,假设该公司每年净利润增长10%,那么3年后每股收益EPS=2*(1+0.1)3次方=2.66元,在市盈率不变的情况下3年后公司的股价为P=2.66*10=26.6元(这只是单击),但是由于该公司业绩持续增长,使人们对公司的未来产生更乐观的预期,于是给它更高的估值比如15PE,这时候用公式算一下3年之后的股价应该是P=2.66*15=39.9元(这就形成戴维斯双击)。
相反,一些公司在近期的财报披露中揭开了“高成长”的伪装,比如创业板某公司,在中报预告中预亏损,那么它相应的每股收益也会相应下滑,同时人们对它的预期也下降,于是给予的市盈率估值下降,因此股价会得到相乘倍数的下降,这就是戴维斯双杀。
戴维斯效应的应用:
比如以10PE买入业绩每年增长10-15%的公司,五年后市场会给这公司更高的预期,便会以13PE甚至15PE买入,此时的股价已经形成戴维斯双击,卖出就会获得相当可观利润。相反,很多人以30PE买入期望每年增长30%以上的所谓成长股,六年后的获利率只有前者的一半不到,如果成长股增长达不到预期或者业绩变脸,形成戴维斯双杀,亏损更为严重。
现在A股里面比较符合戴维斯双击的就是银行股和保险股,银行股市盈率普遍在6~11之间,业绩每年增长2%~10%,